最新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8:22 点击次数:133
文 | 雨别
编 辑 | 雨别
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段极其黑暗的时期。前线的将士们拼死奋战,而后方的国库却空空如也。战争需要大量经费,如何筹集军饷成为摆在朝廷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展开剩余88%这时,一个名叫第五琦的人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。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筹资方案,硬是填满了军队的银袋。可惜,战争结束后,这位功臣却遭受了猛烈的批评和指责,身败名裂。
公元755年,安史之乱爆发。安禄山率领几十万大军迅速攻向洛阳,唐朝陷入混乱。长安不久被攻破,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避难,大唐的江山危如累卵。
前线缺粮,士兵缺钱,唐肃宗继位后焦虑万分。军费短缺成了制约平乱的最大障碍。与此同时,地方官员们也无计可施,国库空虚已成不争事实。
江淮地区,昔日富庶的重地,尚且能维持一丝经济活力。朝廷盯上了这里,企图从江淮榨取军费。第五琦不是将军,也非显赫权臣,却敢接下这份重任,决心一搏。
肃宗召见他,问道:“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?”
第五琦坚定答道:“能。”尽管没人知晓他凭什么有底气,也许是赌一把,也许真有办法,从这一刻起,他被任命为江淮的“财政总管”。
他的使命明确:筹措军费,供给前线。唐朝的命运,仿佛压在他的肩膀上。
上任后,第五琦盯上了盐——一种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商品。无论富人还是贫穷百姓,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盐。他提出了“榷盐法”,规定盐只能由朝廷专卖,私自贩卖属违法。
盐价骤然飙升,从原本的每斗10文钱,涨至惊人的110文。这个价格几乎是敲诈,但老百姓无奈只能买下,因为盐是生活刚需,谁也躲不开。
大量盐税流入国库,军队终于有了军饷,粮草能顺利运往前线。唐军渐渐站稳脚跟,开始反攻安禄山。
盐价涨得过高,百姓苦不堪言,暗地里偷偷买卖私盐的现象泛滥。第五琦更为严厉,派出严密的巡查人员,一旦抓到私盐贩子便严惩不贷。
然而,民众心里极不服气,纷纷抱怨:“盐是命根子,凭什么涨这么高?”
不仅百姓抱怨,第五琦的同行官员也私下议论纷纷,有人说:“此人太狠,为了筹钱无所不用其极。”
第五琦毫不在意,他只关注一个结果:军费筹到了没,战争能不能打下去。
他还有一招“杀手锏”:铸造新币,发行“乾元重宝”,面值标为“一当十”,即一个铜钱价值相当于十个铜钱。实际铜含量并未增加,价值却被人为抬高。
此举的目的十分直白:让钱变得“更值钱”,用较少的铜钱筹集更多军费。表面上看似妙计,但潜藏巨大风险,实际上钱的购买力被稀释,民众手中的钱买不到应有的物资。
但第五琦顾不得这些细节,他急需快速筹款,打仗当务之急。这一手段确实让朝廷缓解了财政危机,解了燃眉之急。
战局开始转机,安禄山的气焰被遏制住了。
虽然筹钱成功,战争得以继续,但第五琦的政策却逼迫着老百姓走投无路。
榷盐法将盐变成了“金子”,军费得到保证,可普通百姓的生活却苦不堪言。盐价飙升后,许多勉强维持生计的家庭陷入绝境。
那些靠务农、打工为生的贫困群众,每日都要精打细算盐的用量,甚至有人为了省钱,宁愿喝没有盐的清汤充饥。
私盐交易愈演愈烈,第五琦依旧铁面无情,下令严厉打击。被抓的私盐贩子不仅赔光家产,还有的被判处极刑。
第五琦还推行“什一税”——田赋改革。原本唐朝税制是“三十税一”,即农民产三十石粮,缴一石税。第五琦却将税率升至“十分之一”,相当于税负翻了三倍。
江淮作为大唐的富庶重镇,历来承担重税重粮。什一税的实施让本已艰难的农民更加难以为继。
虽然看似“只收十分之一”,但对农民来说却是沉重打击。农人辛苦一年,交完税后几乎仅够勉强糊口,哪里还能存余粮?
这一下子砍得太狠了,许多农民忍无可忍,选择背井离乡,甚至投靠叛军,导致第五琦的政策在无意间助长了反叛力量。
他铁腕执法,严厉惩治偷税漏税和私盐贩卖,但这种高压政策反而加剧了民心恐慌,朝廷内部也开始出现反对声浪。
一些官员上奏说:“江淮百姓负担过重,恐怕乱象加剧。”肃宗却坚定回应:“国家大难,怎能不让百姓承担?”
第五琦不仅招致百姓怨恨,也让部分官员心生不满。榷盐法和铸造新钱使他权力膨胀,控制了江淮经济命脉。
许多依靠灰色交易和地方税收捞钱的官员被政策堵死财路,暗中怨声载道,甚至有人上书弹劾,称其“鱼肉百姓,损国耗民”。
肃宗虽仍支持第五琦,但他的政治对手已盯上他。他非名门世家,缺乏强大后盾,一旦风向逆转,局势将极为不利。
而第五琦心里更是如履薄冰,他深知每一步政策都如同刀尖跳舞——他是为了救国,却牺牲了百姓。
安史之乱平定后,唐朝终于获得喘息之机。第五琦的财政改革功不可没,为战争胜利贡献巨大。但战争结束,百姓的苦难并未随之结束。
唐肃宗去世,唐代宗继位。第五琦的支持势力减弱,反对派渐多。新皇帝为平息民愤,不得不废除什一税,恢复原有税率。
盐价虽未完全回落,但对私盐处罚逐渐放宽。第五琦的政策一项项被清算。
他本人未得善终。随着政策被废,他的权力被逐渐剥夺,名义上被调任高职,实则远离权力核心。
他的改革功绩被淡忘,反而骂名累累。
第五琦救了唐朝财政,却背负“祸害百姓”的恶名。他的政策短期见效,长期却激化了社会矛盾。人们常以“救国功臣,祸民之人”形容他。
他的榷盐法彻底改变了唐朝财政结构,使盐税成为国家重要收入来源。这一制度贯穿唐朝,影响后世盐政,直至明清,盐税依然是财政支柱。
第五琦做出了艰难选择:救国家,却牺牲百姓。虽政策苛刻,但在危急存亡之际,似乎别无他法。
发布于:天津市